登录
首页 > 文章列表 > PI币是什么,值得入手吗

更新时间:2025-11-04 09:20:55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矿工还是韭菜?

前几天在朋友家喝茶,他突然神神秘秘给我看手机屏幕,上面有个不断旋转的图标。“每天点一下就能挖矿,等主网上线说不定能换辆车。”他说这话时眼睛都在发光。我盯着那个名为“PI Network”的应用看了半天,忍不住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比特币的场景。

这种通过手机app就能参与的挖矿模式确实挺新鲜,注册时还要邀请码才能加入。我随手翻了翻白皮书,发现它采用所谓的恒星共识协议,简单说就是不需要像比特币那样耗电算题,节点间互相担保就能达成共识。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零成本挖矿的设定,总让我想起以前玩过的各种互联网积分项目。

理想与现实的温差

创始团队确实来头不小,两位斯坦福的博士搞出来的项目。但有趣的是,这个2019年启动的项目到现在还没开放主网转账功能。我有次和做区块链开发的老同学聊起这个,他边敲代码边摇头:“三年多还在测试网阶段,这开发进度比蜗牛爬还慢。”

现在应用商店里显示的3000万用户量看似惊人,可仔细想想,每天花30秒点个按钮就能获得的代币,真要等到能交易那天,市场能不能接住这么庞大的抛压还是个问题。我认识个广州的小伙子,他用二十台手机挂了半年,攒了快九万个PI币,整天在社群里喊“年底必上交易所”。

价值迷思与机会成本

上个月在区块链峰会遇见个有趣的中年人,他说自己把PI币当成数字时代的储蓄游戏。“反正不花钱,就当买彩票呗。”这种心态在PI币社群挺普遍的。但很多人没算过时间账——每天花几分钟操作,三年下来就是几十个小时,这些时间本来能学门新技能或者做点兼职。

有次我翻看PI币的期货报价,某个不知名平台居然挂出0.2美元的价格。可仔细查成交记录,最近三个月压根没有真实交易。这种镜花水月的估值游戏,让我想起去年暴跌的某个传销币,也是先在野鸡交易所制造价格幻觉。

社群生态的微妙之处

他们的微信群倒是特别热闹,每天都有新人晒邀请码。有次我看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某个地区的推广者靠发展下线拿到了“大使”头衔,整天在群里发各种价格预测图。但当你问起技术细节,比如为什么需要KYC验证,或者节点同步的具体机制,得到的回答往往含糊其辞。

我观察过三个不同的PI币社群,发现个规律:每次项目方发布延期公告后,群里就会冒出很多“内部消息”,不是说即将上某大交易所,就是传闻有机构要入场收购。这种信息轰炸很巧妙地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迷雾中的抉择

说实话,我现在还保持着每天点一次的习惯,就像很多人每天收蚂蚁森林能量那样。不过投入的精力已经从最初的热情洋溢变成了现在的机械操作。有朋友问我该不该让亲戚朋友都来注册,我的建议是:如果对方连私钥和公钥都分不清,最好别抱太大期望。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亏待认真做事的人,但可能让想走捷径的人付出代价。也许某天PI币真能像他们宣传的那样成为下一个比特币,但在那之前,我们可能得先想明白:当所有人都在零成本挖矿时,这些代币的价值究竟该由什么来支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