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30 21:33:01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有人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可能是误导。中国文化的传播必须建立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而非单向的、强势的推广,以避免他人的反弹,被认为是文化殖民。”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尊重别人的文化,学习别人的文化,融入别人的文化,最后成为别人文化的一个部分。”
“to be digital, to be global.”
只看字里行间流露的气质,很难想象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位接近古稀的老师口中。这位老师,名叫何人可。
变化中的工业设计:从“文艺复兴”到“出海求生”
笔者在“设计强国·香山话谈——景德镇智汇”活动中,有幸向何老师进行了采访。这场活动中国工业设计界权威专家共同倡议,汇聚了近200位行业泰斗、学界领袖与企业精英,旨在为“十五五”工业设计发展谋篇布局,为设计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作为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一线耕耘逾四十年的资深学者,何老师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设计从蹒跚学步到迈向世界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设计出海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实力兴盛的文化表征。
图:伊朗国家博物馆青花瓷藏品
何老师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本就是擅长设计的民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面,很多优秀的设计来自中国,比如说中国的陶瓷、明代的家具,都对全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谈到,无论是伊朗国家博物馆还是大英博物馆,中国的陶瓷都占据着璀璨夺目的位置。
“所以我们这一代就是要实现中国设计的‘文艺复兴’。”何老师的声音中带着历史的使命感,“美国人不能叫复兴,他没有东西复兴。我们历史上的设计非常辉煌嘛。”在他看来,当代中国设计师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之中,肩负着续写先人辉煌,引导新时代文艺复兴的重任。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源于历史自信的崇高理想,那么当下的“设计出海”则多了一份现实的紧迫感。
此前何老师曾以“战国时代”来形容国内工业设计行业的情况,这一次他换了一个词。“你说汽车、家用电器和手机行业是不是在内卷?在中国是全方位的内卷。”战国消灭了一些小小的‘国家’,但是各路诸侯还在拼命的内卷。正是因为内卷,设计出海才有意义。
他指出,国内市场虽有14亿人口,但全球市场拥有80亿人口的广阔空间。他以工程机械和汽车产业为例:长沙的工程机械有50%需要出口,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也正是因为国内市场已高度饱和。
绝非简单产品倾销:企业出海两大有效路径
当“出海”成为共识,摆在企业面前的下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出海.何老师强调,出海绝非简单的产品倾销,而是一个深度本土化的过程。
“设计是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设计出海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仅仅只靠技术。”他认为,企业出海有两种主要方式,其核心都在于品牌的本土化。
第一种是“借船出海”,即通过收购当地已有品牌,快速融入市场,例如上汽收购MG,联想收购IBM”。这无疑是高效的捷径,借助国外品牌的既有信誉和渠道,绕过品牌信任建立的漫长过程,直接触达当地消费者。
对比之下,第二种方式更具挑战性,考验着包括设计和运营在内的企业长远能力,那就是“造船出海”。
“前两个星期慕尼黑车展,奇瑞有很多车型在那去展出,他们品牌都是为了适应海外市场认真设计的。”何老师对奇瑞的出海表现印象深刻。
事实上,奇瑞近年的出海表现整体呈爆发式增长。盖世汽车整理数据显示,奇瑞出口量从2015年的8.7万辆增至2024年的114.5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32.8%,远高于同期中国汽车出口23.1%的复合增长率。奇瑞在中国汽车出口中的占比从约12%攀升至19.5%。这意味着,2024年中国每出口5辆车中,有近1辆来自奇瑞。
奇瑞出口表现超常的原因中,多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功不可没。奇瑞品牌主打性价比,捷途的硬派SUV迎合新兴市场需求,欧萌达的跨界SUV则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尊重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习惯,避免了因品牌陌生或文化隔阂而产生的排斥感,让产品本身说话。最终的目标,是让当地人亲切地认为“这不是一个中国品牌,这是我的品牌”。
无论“借船”还是“造船”,其根本逻辑都是一致的,即本土化。何老师引用了宝马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来佐证这个观点:宝马喊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为中国市场定制了加长版车型。外国品牌为进入中国而本土化,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同样要为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消费者量身定做。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避免抱残守缺文化傲慢
从两种出海策略中,何老师对设计出海的核心看法愈发明确:“全球化就是本土化。尊重别人的文化,学习别人的文化,融入别人的文化,最后成为别人文化的一个部分。”他认为,成功的全球化品牌,无一不是深度本土化的典范,比如“可口可乐”这个深入人心的中文译名,就让人感觉它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品牌。
正因如此,何老师才提出 “有人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可能是误导。”他反问道:“如果这么来说的话,我们只要穿上京剧的服装,那么我们的这个产品就可以卖到世界各地去了吗?这并非如此”
在他看来,设计乃至企业出海,成功的出海,必然是谦逊地学习与服务,而非居高临下的文化输出。
“一定要非常谦虚地(为目标市场服务),中国文化的传播必须建立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而非单向的、强势的推广,以避免他人的反弹,被认为是文化殖民。”
在警惕文化殖民的同时,何老师也指出了另一种根植于本土的思维陷阱——对所谓“地域性”的固守。“地域性可以说是一个陷阱。本土文化非常深厚是一个优势,但是如果固守本土文化可能就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找到一个新的发展的契机,或者说新的方向。”
本次“设计强国·香山话谈——景德镇智汇”活动举行地景德镇,在何老师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景德镇去年GDP中,陶瓷产业贡献了超过800亿,这是宝贵的基础,但也要避免成为发展桎梏。
他以福建九牧卫浴作为案例进行对比,据蓝鲸消费报道,公开信息显示,九牧集团 2024 年营收超过700亿元。“一家企业,去年产值就达到700亿,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呢?这就是将传统的陶瓷工业和智能化结合,通过智能马桶这个契机得到了发展。”这正是打破地域性陷阱,将传统工艺与时代技术变量相结合的绝佳范例。
给设计师的箴言:digital and global
设计出海和企业出海,终究是伟大的时代叙事,需要整套产业链通力合作。回到个人层面,与何老师教育生涯息息相关的工业设计教育培训,他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有两个关键词,to be digital, to be global.”
何老师认为,digital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在今天,它指向的是人工智能。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必须与技术同频共振,掌握新时代的生产力工具。
而global,则是贯穿了整个采访的核心思想——全球化的视野与胸怀。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是意味着愿意谦逊地去了解、学习、融入不同文化的姿态。它要求设计师真正以世界公民的心态去为全球80亿人做设计,才能真正为设计出海奉献力量。
全球经济结构变幻莫测,而我国企业已经坚定踏上了码头。毫无疑问,出海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考验着中国设计师的积淀与智慧,更要求中国设计师应该有更高的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设计强国·香山话谈”活动的不断展开,随着以何老师为代表的设计泰斗出谋划策,设计强国战略,将走得愈发坚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