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7 00:20:59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比特币生态:技术栈的纠结与未来趋势
撰文:老白
原本想聊聊衍生品、NFT 以及 NFTFI 的发展趋势,但最近比特币生态实在太火了,我也关注了几个比特币生态的一级市场项目,所以今天就先来谈谈比特币当前充满争议的技术栈和未来走向。
一、历史背景:从点对点现金到电子黄金
要理解 BRC20、Ordinal 这些概念,需要对它们的技术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简单来说,中本聪最初设想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后来他也提到,如果比特币发展壮大,可以在上面承载更多东西,比如托管交易、保税合同、第三方仲裁等。
然而,人们逐渐发现比特币的性能太差,价格波动又大,无法真正实现点对点现金的功能。于是,它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电子黄金”。中本聪的最初设想也为后来的扩容之争以及 BCH、BSV 的分叉埋下了伏笔。
比特币中有一个 OP_Return 的脚本操作码,可以在里面塞入 80 字节的数据。早在 2012 年,就有人提出了染色币(Colored Coin)的概念,利用 Op_Return 来标记一些东西,让比特币可以从同质化变成非同质化。但由于比特币的性能问题,这个想法最终未能实现。
后来,2013 年出现了 MasterCoin(后来的 OmniLayer,基于比特币的 USDT 就是在这里发行的),14 年的 CounterParty 也是利用 Op_Return 来搞事情。结局可想而知,都失败了(现在 USDT 几乎没人用比特币的了)。14 年,染色币的共同作者之一向 MasterCoin 提出了比特币升级建议,却被 V 神无视,V 神一怒之下自己搞了 ETH。
再后来,因为扩容问题产生了无数纷争,最出名的莫过于 BCH 和 BSV,它们都走大区块路线。BCH 想要逐步扩大区块,从 1M 变成 8M,再到 32M 等等。BSV 则更极端,直接就搞了几百 M 甚至一个 G。
比特币这边则是不温不火,采用了 Segwit 隔离见证技术,将签名验证和交易分开了。原本 1M 的总数据现在变成了 1M 的交易数据 +3M 的见证数据,相当于“小小扩容”了一下。注意,隔离见证很重要!因为后面的 Ordinal、BRC20 这些东西都源于此。
二、问题与现状:比特币技术栈的探索
除了直接的区块扩容,比特币自身的技术栈也有很多探索方向,只不过远不如以太坊那么火。毕竟,支持智能合约与不支持在技术复杂度和可行性上不在一个维度。但有一个问题确实存在,那就是等百年之后没有区块奖励了(10 几年后就很少了),比特币的安全性怎么办?难不成转 POS 增发?如何刺激出足够的链上交易是个问题。
目前的探索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
- 纯侧链 - Liquid Network:这是 BlockSteam 搞的联盟链,性能是比特币的 10 倍左右,主要针对机构的大额比特币转账和交易结算等。
- 状态通道 - 闪电网络: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也算是比特币目前最出圈的一个技术栈了。它是针对快速支付的小额甚至微支付设计的,沃尔玛、麦当劳等也有支持。但是几年下来,数据确实一般,里面就锁了 5000 来个比特币,通道 70000 个左右。
- 变相侧链 - RSK 和 Stacks:RSK 是 EVM 兼容的,采用了与比特币联合挖矿的机制出块。Stacks 是非 EVM 兼容的,自己搞了一套 Clarity 语言,用了一个 POX 传输证明出块。两者都没有真的继承比特币的安全性或是哈希算力,只是看上去有点像而已,跟 ETH L2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 客户端验证 - RGB 和 Taro:这算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范式,把链下的资产发行和链上的 UTXO 绑定,但交易验证和数据存储在客户端。你验证的时候只需要用客户端软件验证跟你这个链下资产相关的 UTXO 就行,不需要像传统区块链那样全网检查一遍达成共识。新是新,但发展也比较慢,反倒是被 Ordinal 抢了先机。
- Ordinal (包括 NFT、BRC20 等):这个其实就是在 Segwit 那 3M 的见证数据里面塞东西。之前 OP_Return 只能塞 80 字节,现在有了 Segwit 咱们可以放 3M 了。本来 Segwit 为单笔交易在见证数据塞的数据量做了限制,结果 21 年底的 Taproot 升级放宽了要求,彻底移除了限制。于是,你就看到了 3M 小图片的比特币 NFT、BRC20 之类的东西。
三、争论与未来:3M 空间该如何利用?
Ordinal 引发的争论很大,不仅是以太坊和比特币拥护者在争,比特币内部也在争。一方面,Ordinal 确实刺激了链上交易,一度把手续费收入占比从 2% 提升到了 74%,矿工非常开心。另一方面,很多比特币拥护者觉得比特币网络里面填满了小图片或是没用的“铭文垃圾”,这不是比特币该有的样子。
所以,争论的焦点其实很简单:这 3M 数据空间应该怎么用?在里面塞什么是最有意义的?
目前和未来有如下几种方式,但是从技术上来看,都有其逻辑上的硬伤(炒作意义另当别论):
- NFT:比特币 NFT 主打的就是一个纯链上,以太坊上很多 NFT 链上只是存一个指向 Arweave 或者 IPFS 的链接。但你细想,那张小图片在不在以太坊或者比特币链上真的那么重要么?至少以太坊炒了这两年 NFT,没人真的在乎这事儿。小图片放在这 3M 隔离见证空间里,真的就比放在 AR 或者 IPFS 上值钱?有点牵强。
- BRC20/ORC20/SRC20/BRCXXX:BRC20 限制很多,各种不方便,于是大家又弄出来 ORC20,功能更强更灵活,后面还有 BRCXXX 在等着……但是越往后功能越强的 XRC 其实就越像 ERC,那你说你折腾啥呢?反正不支持智能合约,比特币再怎么折腾,功能性上都不可能比以太坊和其他智能合约型公链更好用。
- DA:这是 Celestia Rollkit 在搞,DA 层技术上是可以扔到那 3M 里面。问题在于,无论是速度还是容量,你这 DA 都不占优势啊。以太坊马上坎昆升级,到时候每 12 秒一个块,挂 1M 数据(等过两年 Danksharding 完全版可以挂 16M),一分钟 5M,10 分钟 50M。比特币是 10 分钟一个块 3M,而且还得和 BRC 这些竞争空间,又小又贵。
总之,你会发现无论你往里面塞什么,以太坊那边都能更好地做到。就像前面说的,有没有智能合约差了一个维度,这 3M 空间无论怎么折腾,天花板都是 ETH。你硬说比特币比以太坊更 OG 或者更安全吧,也不是不行。问题就是你真的需要把安全级别从以太坊提升到比特币么?更何况以太坊转 POS 之后和比特币谁更安全也是两说……
最后说下目前看到的几个比特币的新应用,一二级市场都有:
- 时间戳服务器:这是 Cosmos 生态的 Babylon 在做,拿比特币来做时间戳服务器,帮助 POS 链去防止长程攻击,算是“借用”比特币的安全性来服务一些 POS 链。但这只是加强,不是完全取代这些 POS 自己的验证和共识机制。
- DA:上面说过了,不再赘述。
- EVM 兼容 / 等价:其实 RSK 也是个 EVM 兼容的,只是没怎么做起来,联合挖矿的机制现在看也“不甚先进”。目前一级市场看到一些新项目在探索这个方向,有用类似以太坊方式质押比特币成为节点做 EVM 等价的,还有 Fork OP 然后通过某种形式的 BVM 去实现“基于比特币的 Optimisic Rollup”的。
- Zk+BTC:这是 ZeroSync 在做,偏 Public Good 风格。通过 ZK-STARK 为比特币网络生成 ZK 证明,即时验证区块链的最新状态,就不用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去同步所有比特币所有历史了。目前可以做到区块头和交易数据的证明,签名信息的证明还在开发中。
总之,比特币生态是个特别让人纠结的生态。一方面,一旦出来点新东西确实能炒,毕竟是区块链鼻祖。另一方面,很多东西又经不起技术的推敲与时间的考验。有点像最早的汽车,后面人家都涡轮增压甚至混动、纯电技术了,你这边最多也就扩个缸增大点排量,实在是追不上。
但是,几十年后比特币的安全问题与算力也是实打实的 Concern,确实需要赶紧找到一个方向,把这 3M 的见证空间利用起来,去刺激链上交易的生成。最理想的是某些比特币原生的、其他生态没有的,或者说最适合比特币来做的。但逻辑上又确实发现不管什么方向似乎以太坊都可以做到,且做得更好,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