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文章列表 > 先看需求再下手!Intel VS AMD 实际场景对比,不踩坑

更新时间:2025-09-12 16:33:00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又到一年开学季,对很多大学生来说,选购一台能“战斗”四年的笔记本电脑,绝对是头等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未来1400多个日夜里,陪伴你学习、创作、娱乐的最核心伙伴。

“选电脑时最纠结的不是外观、存储和价格,是处理器。”我们太平洋网络的校园大使,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小文同学在分享中告诉我们,在“一见钟情”选完外观后,性能配置里最纠结的就是处理器,到底是英特尔还是AMD,这种一次决定四年大学生活的选择,真是又重要又难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小文同学作为“学生体验官”,和我们共同设计执行了本次评测。

Intel VS AMD,从需求出发的全面对决

为了确保测试真正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我们和小文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去了解他日常使用电脑的场景。作为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三学生,他日常的两大痛点就是续航和移动办公的内容创作。而这也是他的实习岗位“新媒体运营”的主要需求。

我们选择了联想小新Pro 16 GT作为测试平台,这不仅是因为它性价比出色,是很多同学的热门选择,更是因为它恰好提供了外围配置完全相同、仅有处理器不同的绝佳对照组,是执行这次“控制变量”测试的完美载体,让这场对决的结果更有参考意义。

它们分别搭载了英特尔阵营选择主流的酷睿? Ultra 5 225H和AMD锐龙 AI 9 H 365,看看谁更适合大学生,当然,从定位来看,锐龙 AI 9 H 365 是高于酷睿? Ultra 5 225H 的。另外,它们都采用了32GB LPDPR5x内存和1TB PCIe 4.0固态硬盘的组合,确保不会出现存储方面的瓶颈。

屏幕方面,两台机器也都搭载了同款16英寸2.5K高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的超感好屏,无论是查阅文献还是影音娱乐,都能提供顶级的视觉体验。

既然硬件基础完全拉齐,那么决定最终体验的,就只有处理器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这两个最核心的使用场景中,两颗“心脏”的表现孰优孰劣。

告别“插座焦虑”,谁是真·学霸续航神器?

对学生来说,续航并不追求离电性能,而是轻度负载下的细水长流。我们来到了小文同学的大学,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开展了本次续航测试。

两台笔记本初始电量均为97%,所有设置保持出厂默认,为了满足图书馆阳光下的阅读体验,我们把屏幕亮度统一调整到了 70%,并连接至同一个Wi-Fi网络。

我们使用两台电脑打开同一份内容相同的 Word 文档和专业 PDF 文献,分屏模拟阅读文献、调整论文的场景,不仅看文档,还要随时查找资料、更新笔记。

我们每隔 10 分钟记录一次机器的电量,一个小时的测试后,两台机器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格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在完全相同的轻度负载任务下,Intel阵营的续航表现明显优于AMD阵营。

小文同学在测试后表示,Intel 阵营的笔记本明显更让人放心,1 小时 14% 的电量消耗,在图书馆上晚自习都没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显示设置是2.5k 120Hz,加上70%的亮度,屏幕本身的功耗就会比较高。如果设置成60Hz,续航还会更加可观。

相比之下,AMD阵营在同样的条件下要消耗多50%的电量。“今天这么测下来,不用去抢插座,也不用带充电器,就很爽。”

这种巨大优势的根源,来自于其全新的分离式模块架构和领先的Intel 4制程工艺。正是这些先进的底层技术,赋予了酷睿? Ultra 5 225H一套非常智能的功耗管理机制:当你只是查阅文档这类轻松任务时,处理器会自动切换到极低功耗的模式来运行,避免“杀鸡用牛刀”的性能浪费。

正是这种精细化的能效管理,才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续航优势,让用户能够更持久地无忧使用。

视频创作“神助攻”,谁才是真·效率神器?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以及学院宣传部的成员,小文同学每天课后也要回宿舍完成专业作业和学院活动的视频宣传工作。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宿舍,和小文同学一起看看两个平台的笔记本,到底谁更适合视频剪辑吧。

为了模拟真实的创作流程,我们使用了小文同学日常剪辑用的 AI 创作工具剪映专业版,并设计了两个不同层级的测试。

小文同学告诉我们,在学院的新闻台工作时,智能抠像功能非常实用,可以方便把背景换成学院的设计。所以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纯粹的 AI 能力测试,我们导入了一段时长33秒的横屏口播视频,使用秒表精确记录两台机器在不插电状态下,单独使用“智能抠像”功能处理完整段视频所需的时间。

而在应对更复杂的学院活动时,就需要更复杂一些的工程项目了。所以第二个测试我们设计了一个复杂项目的导出测试:我们在剪映专业版中创建一个项目,将两条1080p视频叠加,其中一条使用“智能抠像”,另一条使用“美颜”特效,然后将这个项目导出为一段时长37秒的4K 60帧视频,并记录总耗时。

我们的测试数据清晰地反映了两台机器在AI创作场景下的巨大差异:

测试结果的差异可谓一目了然。在纯粹考验AI能力的“智能抠像”环节,Intel阵营凭借其内置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将处理时间缩短了超过26秒,效率提升了近40%。

校园大使小文同学也分享了他的看法:“单看一个抠像任务,领先二十多秒可能感觉不明显。但我们做一个完整的Vlog,往往要处理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素材,每个都快几十秒,整个项目下来就能节省大量时间,而且Intel阵营的导出也更快,尤其是在赶ddl的时候,这种效率的提升就非常关键了。”

需要说明的是,AMD阵营的处理器同样内置了NPU,但两者的体验差异,恰恰反映了硬件之外的“软实力”。

英特尔凭借其完善的AI生态,与剪映等主流创作软件进行了深度优化,确保了NPU能够被精准调用、发挥最大效能。除了剪映,目前已有上百款AI应用针对酷睿? Ultra平台进行了优化,涵盖了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图像生成等多个领域。正是这种软硬件的深度结合,才让Intel阵营在AI应用中的效率表现更胜一筹。

而在更考验综合性能的复杂项目导出环节,Intel阵营的领先优势甚至更大,耗时不到AMD阵营的一半。这说明酷睿? Ultra 5 225H不仅在AI单点任务上表现出色,其CPU、GPU与NPU的协同工作能力也更胜一筹,能够在多重特效叠加的压力下,保持更高的处理效率。

可以说,酷睿? Ultra 5 225H的NPU,让AI功能从“能用”真正变成了“好用”,为学生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

从需求到选购,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经过我们2大痛点场景化测试,结论已经非常清晰。在“移动续航”和“AI体验”这两个决定未来大学生活品质的关键点上,搭载酷睿? Ultra 5 225H处理器的版本展现出了全面的优势。

测试结束后,我们也邀请了全程参与测试的小文同学讲讲他的体验。

小文同学表示:“不论是我还是身边的很多同学,选电脑上最头疼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去图书馆自习,电脑续航不行,思路正好的时候就得找插座;二就是现在做pre(课堂演示)、搞社团活动都得剪视频,用AI功能的时候电脑又卡又烫,特别耽误事。这次对比测试结果让我挺意外的,如果只看品牌介绍,肯定会觉得AI 9更强,但实际用下来,酷睿? Ultra 5的版本在这两个我们最高频的场景里,续航和AI效率反而体验更好。”

而小文没有提到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价格时,这份优势变得更加无法抗拒。

搭载酷睿? Ultra 5 225H的版本国补后售价在5000元左右,而搭载AI 9 H 365的版本国补后则要去到6000元价位段。

这意味着,你不仅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高效的AI创作体验,还能省下近千元的预算,可以用来升级硬盘、购买软件会员,或者吃几顿大餐。

因此,如果你希望拥有一台能让你彻底摆脱电量焦虑、高效流畅驾驭各种AI创作工具,并且质价比极高的“学霸神器”,那么选择酷睿? Ultra平台,无疑是当下最明智、也最超值的决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