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文章列表 > 堆叠OLED技术解析:高端OLED产品的未来,缺点来自于成本

更新时间:2025-09-02 14:12:00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介绍过堆叠OLED这种技术,当时我们称之为双层OLED或者串联OLED。而且在介绍过程中,无论是海外的媒体还是我们,其实都闹过一些乌龙,比如说讨论过OLED电视会不会使用这种技术,当然我们后来都知道三星和LG的OLED电视其实早早就是多层堆叠的结构了。不过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觉得再花一些时间来认真介绍堆叠OLED技术是比较有必要的;而且现在无论是三星、LG还是国内的京东方、天马等,都在堆叠OLED上发力发展,所以这一OLED的架构会在未来的产品中越来越多,当然也更值得我们关注。

什么是堆叠式OLED?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堆叠式OLED架构。这一OLED架构是指在OLED面板内垂直集成多个OLED 发射单元,而非像传统OLED那样只集成一个。通过堆叠这些发射单元层,最后每个堆叠的层都可以为面板整体输出光,从而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效率。并且由于每个OLED器件以更低的电流驱动,所以使用寿命也更长。这就是为什么说堆叠式OLED面板,要么可以更省电,要么可以达到更高的亮度。

从技术上讲,目前AMOLED的堆叠式OLED架构中的串联器件恰好包含两层,所以我们一般也称之为双层OLED或者串联OLED。不过我们知道,像三星显示的QD-OLED以及LGD的WOLED面板,实际上堆叠的层数都不止两层,所以目前任何类似的技术都可以被泛指为堆叠式OLED。AMOLED用于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面板的产品,现在大概就是两层,显示器和电视面板目前最高是四层,之前是三层。

堆叠式OLED架构的面板目前主要用于IT设备、小型屏幕以及车载屏幕,对于高亮度(包括 HDR 场景)、高效率和高耐用性的应用场景比较有价值,这些应用主要包括 IT 设备(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微型显示器和车载显示器。OLED电视很早就采用了堆叠式的架构,而现在各大厂商也在堆叠式OLED架构上开发新的形态和技术。所以未来我们应该能在更多的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上看到使用堆叠式OLED架构的面板。

传统堆叠式OLED架构介绍

由于堆叠式OLED架构在技术上一直在革新,而且不同面板并非完全采用同样的方案,所以这里我们先介绍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经典架构,也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串联式OLED。目前手机、平板、笔记本的OLED双层面板,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案,比如苹果的iPad Pro。

在传统的“双层串联OLED堆叠”架构中,红、绿、蓝 OLED 器件(或称子像素)的发光层是重复但同时受控的。基本的原理是,在双层串联结构中,要达到一个亮度,每个OLED发射器可以只用一半的电流来驱动。这样由于两个发射器彼此叠置,因此感知亮度将加倍。所以,如果每个发射单元使用相同的电流,亮度就可以加倍,或者亮度保持不变的时候,电流减半从而省电。

从这个原理可以推导出来,当使用这种串联架构的时候,就意味着串联子像素的寿命更长,或者说亮度更高(寿命相同)。堆叠式OLED架构的另一个优势是效率理论上看起来会更高,因为以较低的电流驱动每个器件可以提高整体效率。不过实际上,目前的串联OLED架构设计需要电压翻倍才能让较低的电流驱动每个器件,所以这反而降低了效率。所以各位目前看到的双层OLED面板,大多数效率其实是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也就是说没有做到亮度翻倍或者子像素寿命翻倍的效果。这就像当年NVIDIA和AMD的SLI或者交火技术一样,两张卡的性能提升多数时候只有1.5×至1.7×,实际上是做不到2×这样的性能提升。

另外,这种传统的堆叠式OLED架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生产工艺更加复杂,需要改造现有工艺和设备,采用新的驱动机制和电路布局。其次,串联显示器需要双倍的OLED材料,自然就会增加成本。最后,由于两层OLED必须使用完全相同的发射率,所以要生产一个均匀的堆叠式OLED的面板难度更大,厂商和供应商在材料方面的选择也要求更精准,这当然会增加制造成本,而且也会降低实际的产能。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采用堆叠式OLED架构的面板会更贵,同时导致使用堆叠式OLED面板的产品在最终售价上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堆叠式OLED还只能用于高端产品上的原因。

另外一个困扰制造商的问题是串扰。是的,堆叠式OLED架构的面板更容易发生串扰这种麻烦,因为每一层的子像素会共用一个HIL层,也就是空穴注入层,也称为发光膜层。而串联的双层OLED面板就有两个HIL层,这就容易出现串扰。据悉目前材料供应商正在开发横向电导率更低的HIL材料,这或许会改善堆叠式OLED内部串扰的问题。

尚不成熟的垂直堆叠RGB架构

传统的串联式堆叠OLED架构,实际上是将两个完整的器件堆叠在一起,子像素都是R、G、B重叠。但另一种堆叠OLED架构是将红色、绿色和蓝色OLED子像素直接放置在单个像素内,彼此叠放,而不是将它们并排放置为单独的子像素。

这种架构让我们想起中国一句成语:见缝插针,也就是说它将不同的子像素堆叠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像素。在这个架构中,每种颜色的光都可以独立寻址,通过选择性地激活相应的发射层,使像素能够再现全色谱。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孔径比大幅提高——比传统架构高出三倍。之前我们介绍印刷式OLED的时候就说过,孔径比的提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屏幕像素密度(PPI)的提升,所以这个架构应该在小尺寸上比较受欢迎。另外这个架构还能带来更高的亮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色纯度。最关键的是这个方案简化了像素图案化和沉积的一些流程,还能减少了因使用三个不同的子像素而产生的某些光学效应。

这个方案很受制造商的青睐,因为只是改变架构堆叠的方式,不需要新的OLED材料,性能优势也比较突出。当然它最大的问题还是制造工艺太复杂,生产难度太高,所以目前还没有哪个厂商叫这种堆叠式OLED架构商业化。不过既然是一个肉眼可见的优秀方案,所以技术难题和生产难度肯定是可以逐渐解决的,我们应该能在未来几年内看到OLED制造商开发能够垂直堆叠 RGB OLED器件的技术,并最终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

OLED电视的堆叠架构

OLED电视很早就采用堆叠的设计方案,但是和目前我们说的串联式OLED架构完全不同。像LG的WOLED,实际上是由OLED器件发出白光,然后使用彩色滤光片创建红、绿、蓝三个子像素,再保留一个白色子像素。相比传统的AMOLED方案,WOLED算是一个低效的技术了,LG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实际上还是因为在大的基板上,红、绿、蓝三个子像素的图案化比AMOLED面板复杂,所以目前OLED电视的堆叠方案,就不会将完整RGB子像素的多层器件直接堆叠在一起。

长久以来,LGD一直使用堆叠在一起的黄色和蓝色OLED发光器。而在最新的WOLED面板上,LGD采用了现在使用红色、绿色和蓝色发光器。垂直堆叠中有两种不同的蓝色OLED 器件——因为蓝色OLED发光器的寿命和效率在所有OLED发光器中最低,所有堆叠的OLED器件都像串联堆叠一样进行控制。由于有两个蓝色OLED器件,所以新一代WOLED的Primary RGB Tandem面板,峰值亮度可以超过4000nits,这也算是OLED电视面板的巅峰了。

至于三星的QD-OLED面板其实和LGD的WOLED面板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三星的QD-OLED面板基于量子点材料转换颜色,所以色域要强于WOLED。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星最初设计QD-OLED的时候,是只打算使用单层蓝色的OLED发光器件,然后再来转换颜色,但是因为单层蓝色发射器的寿命和效率太差,所以三星最后才用的堆叠式方案。目前最新一代三星QD-OLED面板包含了三层蓝色发射器和两层绿色发射器,从而实现了总共五层垂直堆叠的OLED发射器。另外三星最新的QD-OLED面板中,在红色量子点层上方放置了一个红色滤光片,并在绿色量子点层上方放置了一个绿色滤光片,这主要是调整量子点发出的色谱。

所以说OLED电视的堆叠方案,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串联双层以及未来的多层堆叠的AMOLED的确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让我们之前出现了错误的固定思维。但可以肯定的是,堆叠架构不管是在AMOLED还是OLED电视面板的方案上,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色彩、亮度、寿命都会强化不少,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制造成本。目前WOLED以及QD-OLED的成本都比较高,而且短期内我们也看不到三星或者LG能有效将成本降下来的可能。

探索中的堆叠式OLED架构

将眼光从OLED电视面板挣脱,重新回到正常的堆叠式OLED架构上来。除了我们说的传统串联式OLED堆叠方案,以及还没有商业化的垂直堆叠RGB方案,事实上各大公司也在做不少创新,希望能让OLED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可独立控制各个层的基础下,这为OLED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LGD依然是技术先锋,我们知道在今年5月,LGD已经宣布成功在量产线上验证了蓝色磷光OLED面板的商业化性能。LG采用了一种混合双叠层Tandem OLED结构,下叠层为蓝色荧光,上叠层为蓝色磷光。这使得LG能够将功耗降低15%,同时保持与现有OLED面板类似的稳定性。这种就算堆叠式架构的另一种应用方案,只需要考虑单个子像素器件的堆叠,就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并且也降低了生产的难度。

另外英国公司Excyton也已获得一项名为TurboLED的架构专利,该架构采用垂直堆叠的OLED器件,其中浅色发射器堆叠在传统的深色发射器之上。由于大多数需要发射的颜色,无需使用深色,深色OLED尤其是深蓝色发射器的效率较低,且不如浅色发射器耐用。所以利用这个原理和架构,结合恒伟智能驱动器,可以打造更高性能的OLED面板。据悉Excyton的TurboLED面板的功耗可降低40%,色域更高且使用寿命延长3倍。

总的来说,堆叠式架构的确可以让OLED这一技术有了更多的可能,如果能在寿命、亮度、效率等各方面再进一步,OLED或许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存在更长的时间,甚至可以和Micro LED、QD-EL等技术在未来争锋。当然OLED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成本,堆叠式OLED架构的成本就更高了,再不把成本打下来,至少大尺寸产品上,OLED依然举步维艰。

写在最后

堆叠式OLED的产品不少,除了我们说的OLED电视之外,就算在中小尺寸AMOLED面板方面,使用的厂商也不少。最早LGD为奔驰的车载屏幕供货,就有堆叠式OLED屏幕,然后在2024年又为苹果的iPad Pro提供了这种串联双层OLED面板。另外从去年开始京东方开始量产串联式的OLED屏幕,荣耀成为了京东方最早的客户。另外像戴尔的笔记本也开始使用LGD的串联式AMOLED。总的来说,一些高端的产品开始使用串联式的OLED屏幕,但鉴于产能和成本,要想普及还是需要时间,毕竟普通的AMOLED面板已经比较出色了。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啥LGD和京东方都有串联式的AMOLED面板,但三星反而迟迟没有相应的产品?一方面LGD和京东方在这部分的研发比较早,另一方面也说明串联式的AMOLED面板在成本和制造难度上的确给厂商带来很多问题。三星从研发上而言其实也不差,而且很早也有传闻要给苹果供货,这只能说明了串联式OLED在生产上的难度的确要比我们想的更高,当然三星或许也会考虑到产能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如果展望未来,堆叠式OLED架构肯定会得到更多厂商的青睐,因为在OLED这个领域,寿命亮度效率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尽管成本会更高一些。但是还是那句话,成本限制了很多,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堆叠式OLED会更多出现在高端产品或者新兴技术上,比如AR/VR、车载屏幕、高端笔记本上。至于OLED电视的架构,虽然方式完全不同,但堆叠显然能提升电视的画质表现,未来要不要继续叠上去,就要看厂商自己的成本估算了。

另外,除了结构之外,OLED自己在材料上也在进步,就我们自己的态度而言,可能TADF这一类新技术的重要性也不会比堆叠架构更低。未来新的OLED设计架构可能会和新的OLED材料以及发射器技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OLED面板方案。不过考虑到价格,或许很多厂商和制造商会更青睐成本更低的方案,而不是去追求一个完美的技术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