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文章列表 > WAIC 2025:先看机器人打拳,再谈AI统治世界

更新时间:2025-07-30 18:32:59 编辑:丁丁小编
来源:点击查看

简介

如果你错过了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可能会错过一场近年来最“接地气”也最“硬核”的科技盛宴。场馆里,人形机器人“各显神通”,有的在和观众打拳击,有的在熟练地调制饮料,还有的穿上了工服,似乎下一秒就要去工厂拧螺丝。

场馆外,一张168元的门票在二手平台被炒到近千元,火爆程度堪比热门演唱会。

然而,在这片人声鼎沸、充满未来感的“AI游乐园”背后,另一场“好戏”正在上演。在聚光灯下的论坛里,一群行业顶流的大佬们,竟然为了技术路线的分歧,毫不客气地“公开battle”了30分钟。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应用落地,一边是充满火药味的路线之争。这种奇妙的“温差”,恰恰是2025年WAIC最迷人的地方。

它标志着AI正褪去高高在上的光环,真正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也因此无比真实的“实干时代”。

最硬核的“吵架”:AI走到了十字路口

商汤科技承办了一场“模型之问”圆桌论坛。这场汇聚了商汤、阶跃星辰、上海AI Lab、智谱AI、英伟达等业界代表的讨论,几乎把当前AI发展最核心的矛盾公开化了。

他们的“争吵”核心在于一系列根本性的选择题:AI应该更侧重“读书”式的预训练,还是“实战”式的强化学习?是继续优化已统治八年的Transformer架构,还是大胆探索新范式?面对即将枯竭的高质量数据,是该寄望于AI自己生成数据,还是另辟蹊径?是继续打造更强的“大脑”(基础模型),还是优先开发能解决问题的“智能体”(Agent)?以及,开源与闭源,到底哪条路能通向最终的胜利?

这场“吵架”没有吵出唯一的答案,但这恰恰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它真实地展现了AI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再盲从于单一路径,而是开始在实践中探索、辩论、试错。

机器人“总动员”:从“能走会看”到“能干会玩”

如果说论坛上的辩论是“文斗”,那么展馆里的机器人则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武斗”。今年的机器人不再是去年那样“只可远观”的“十八罗汉”,它们真正“活”了起来,开始各显其能。

在宇树科技的展台前,两只戴着拳套的机器人在擂台上“互搏”,引得人群里三层外三层,观众只能通过别人的手机屏幕观看“盛况”。

擎朗智能的机器人XMAN-F1完成了全球首秀,它不仅能制作爆米花和调制饮料,还能与其他机器人协同作业。

上海电气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则能像熟练工一样,在工业环境中自主搬运箱体。

这些场景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具身智能正在从“展示运动能力”向“展示工作技能”转变。

正如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所说,AI正迎来“体验时代”,它们需要像婴儿一样,通过与物理世界互动来学习和提升。

稚晖君带着智元机器人上台表演“人机相声”,更是生动地诠释了机器人与人类的“伙伴关系”。

告别“务虚”:谈生意,搞钱,才是正经事

“今年的WAIC‘无聊’又接地气。”一位科技高管的评价一针见血。所谓“无聊”,是因为天马行空的脑洞少了;所谓“接地气”,是因为所有技术都在朝着“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方向狂奔。

H4馆是这种“务实”风向的最佳写照。这里被分成了两大区域:Future Tech和WAIC CONNECT。前者是全球200多个AI早期项目的路演现场,青年创客们在这里展示梦想与代码;后者则更像一个大型“采购会议”,156个带着真实预算的采购团与AI企业进行着上百场1V1闭门会议。

数字最为震撼:大会期间共签约32个项目,总投资额450亿元;达成意向采购金额162亿元。当西班牙的采购团为了新城镇的能效优化方案而来,当上海建工带着基建智能化的需求而来时,AI就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订单和生产力。

这种务实精神甚至渗透到了算力芯片行业。往年随处可见的“参数竞赛”悄然淡去,厂商们不再吹嘘极致性能,而是将芯片融入具体的产业解决方案中,讨论的都是“碎片化算力统筹”、“低成本”等实际问题。

智者的担忧:狂欢背后,“AI安全”警钟长鸣

就在整个行业为商业化落地而狂欢时,一个冷静而严肃的声音为大会增添了另一重维度。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这位78岁高龄、身有腰疾的老人,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再次重申了他对AI失控的担忧。

他将当下的AI比作需要被看管的“小狮子”,并认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防止超级AI统治世界。他呼吁全球增加对AI安全的投入,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安全机构来“训练AI向善”。他的观点,与超过20位全球顶级专家共同签署的《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遥相呼应。

辛顿的警告,如同大会主题“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点睛之笔。它提醒着所有从业者,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肩负起确保技术向善的责任。

结语

2025年的WAIC,像一面棱镜,折射出AI产业最真实的生态。这里有路线选择的激烈辩论,有商业落地的巨大成功,有技术应用的无限乐趣,也有对未来的深刻隐忧。它不再是一个单向的技术发布会,而是一个多方参与、思想碰撞、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巨型场域。

AI融入我们社会的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场安静无声的变革,而更像WAIC现场这样——嘈杂、热闹、充满了争论与合作。而这,或许才是一个新时代真正开启时,最该有的样子。

热门文章